发布时间:2024-11-28
——我国林业科技“十二五”成就精彩点击中国绿色时报9月22日报道(记者吴兆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国林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不断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从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不断寻求根本性转变,不断增加公共科技供给,在更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范围内参与全球治理,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新的贡献。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林业科技围绕发展大局,科学谋划、统筹布局、突出生态、升级产业、服务民生,取得了突出成效。5年间,累计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768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2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超过2200项;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909项,主导制定的林业国际标准实现零的突破;林业专利达3659件,授权林业植物新品种593件;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3%提高到48%,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5%,林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攻坚克难提升林业工程建设质量生态安,则国土安;国土安,则百姓安。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随着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逐步进入攻坚阶段,困难立地条件造林的窘境亟待解决,加之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局面严峻、野生动植物保护形势紧迫、林业资源监管不易的情况下,如何奠定生态安全的基石成为林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关隘。5年来,我国围绕林业重大生态工程技术需求,攻克了一系列难题,大幅提升了工程建设质量。突破了黄土高原、华北山区及干热河谷等困难立地植被配置等技术,解决了干旱贫瘠立地人工植被保存率低等问题,造林成活率超过90%;探索了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生态恢复新技术,显著提升了退化天然林生态恢复水平,为保护占我国森林面积70%的天然林提供了技术支撑;破解了森林重大病虫害松材线虫综合防控技术,松褐天牛高效引诱剂累计推广面积35万公顷,综合防控率超过95%;提出了低覆盖度治沙造林理论与技术模式,降低固沙造林成本40%以上,推广面积416万公顷;攻克了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繁育和保护的关键技术,建立了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并开展了大熊猫、朱鹮、麋鹿等10种野生动物放归活动;创新了森林生物量测算技术,首次建立了11个树种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完善了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技术体系,使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精度提升了5%以上、工作效率提升了30%以上。
培育良种奠定现代林业发展基石成也种苗,败也种苗,种苗质量是影响祖国绿美的一道关卡。种苗劣,人工林则劣,造林绿化成效便差,影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导致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绿色尤其是山区林农奔小康的中国梦受到阻力。5年来,我国在主要抗逆生态树种、速生用材树种、珍贵树种、经济林树种等育种过程中,陆续取得突破,为发展现代林业、实现林业长治久安作出了突出贡献。选育出杨树、桉树、杉木、马尾松等优良家系和无性系4000多个、良种300多个,杨树良种新造林覆盖80%以上的主产区,30个新品种在26个省(区)推广43万多公顷,单位面积材积生长量提高20%以上;筛选出耐寒能力在-8℃以上、速生丰产桉树良种10个,建立了耐寒桉树大径材培育技术体系,人工林单位面积材积生长量提高25%以上;构建了杉木大中径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单位面积材积生长量提高20%以上,缩短轮伐期7年-8年,内部收益率超过15%;完成了马尾松第二代遗传改良并进入第三代育种新阶段,分区育成一批高生产力二代良种,材积增益比一代良种提高15%以上;选育出落叶松优良家系/无性系330多个,实现材积增长20%以上,在黑龙江、辽宁等13省(区)推广应用近43万公顷;突破了杂交鹅掌楸细胞工程高效繁育技术瓶颈,繁殖效率系数提高了100多倍;毛竹、枣、梅花、油桐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基因组草图的成功绘制,对林木的遗传改良、基础生物学研究和进化研究产生革命性影响。
同时,林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繁育良种苗木30多亿株。加速创制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全球第二,林业产业同样突飞猛进,但不少领域依然大而不强、大而不优。
与此同时,人口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到生态文明,都呼唤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蓬勃涌现。5年来,我国针对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产品增值等绿色制造技术难题,针对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添了强劲动力。
攻克了人造板连续平压压机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国产产品价格降低60%,产品优良率提高40%;创新了木门机械化制造技术,机械化率提高30%,生产效率提高50%,涂装作业时间减少35%;创制了E1/E0级胶合板用等改性脲醛树脂胶粘剂,生产成本每吨降低200-250元,打破了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增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创新了木材改性增强处理技术,改善了速生低质木材的性能,产品附加值提高20%以上;突破了竹基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使竹材工业利用率从50%提高到了90%以上,竹材加工技术保持国际领先,产品远销美国、德国等46个国家;竹缠绕复合管技术为世界首创,是绿色材料领域原创性重大成果,在农业、水利、石化、城建、储运等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竹木复合结构材料在集装箱、模板和车厢底板等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农林剩余物热解气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装备190台(套),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并出口到英国、意大利、日本等10多个国家;突破了农林生物质碱性有序清洁降解技术,创建了农林生物质多级资源化利用工艺,实现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大组分完整分离;攻克了高品质木塑复合材料制造核心技术,产品增值40%以上,木塑产业正由跟跑者变为并跑者;开发利用了主要木本能源植物及林产品加工废弃物,建立起6个木本生物质新资源树种采种基地80万公顷,形成我国主要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生产与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建成年产1000吨的油脂裂解生物燃油生产线,低温性能显著优于普通石化柴油。兴林富民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技创新,贵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
5年来,我国积极推动科技富民,把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目的,集成推广了一批兴林富民实用技术、建成了一批优质高产示范林地、帮扶指导了一批乡土专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结合我国木本粮油发展战略,解决了核桃扦插繁殖的世界性难题,建立了核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增产300%以上,累计推广2000万亩;选育出高产抗逆油茶新品种48个,产量同比提高30%以上,突破了油茶低产林综合改造技术,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到每亩20公斤以上,辐射推广1500多万亩。
针对林下经济,创新推广了林下经济动植物适宜品种筛选、高效生态经营和储藏保鲜等技术,使产值由2011年的208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404亿元,成为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围绕服务民生的技术需求,组织实施科技推广项目2200余项,投入资金21.97亿元,建立各类示范林3000多万亩,推广林木新品种500多个,推广新技术1000余项,形成了示范带动、一县一品和企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模式。选派林业科技特派员1.3万名,培训指导林业基层骨干技术人员和林农60多万人次,帮扶指导科技示范户3万多户,建立林业科技示范村2321个、示范户78481户,基本形成了省、市、县林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
定制标准树立林业建设质量标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尤其国际标准是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5年来,我国发布林业国家标准153项、行业标准756项。目前,已发布林业国家标准440项、行业标准1526项,基本涵盖了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为推进林业改革、保障生态工程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质量和促进国际贸易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示范带动成效显著。共建设国家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161个、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100家,形成了国家级和省级上下联动、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标准化示范区。
监督管理逐步加强。建设局级林业质检机构28个,启动了林木制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2011年以来,累计在19个省(区、市)对木地板、红木制品等7类2285批次木质林产品进行了质量监测,在17个省(区、市)对核桃、油茶、板栗等6类6395批次的食用林产品进行了监测,显著促进了林产品质量提升。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先后承办了3次ISO相关技术委员会年会,承担了9项林业国际标准的制定,实现了我国主导制定林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成立了ISO竹藤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这是我国承担的林业行业的第一个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
服务大局支撑生态文明战略部署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态国际化趋势不断演进,林业作为解决全球生态和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成为国际合作的重点,推进新常态下林业发展,既要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也需要深化国际合作和交流。5年来,我国充分认识加快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林业科技整体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已迈入世界前列,林业科技的大跨越推动了林业大发展和生态环境大改善。
国家林业局联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森林资源核算与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成果,2012年末全国林地林木价值21.29万亿元、森林生态服务价值12.68万亿元,彰显了林业的作用、地位和价值;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化理论体系、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一带一路林业合作等重大理论和战略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森林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作用和机理,明确了不同尺度植被对PM2.5的定量阻滞作用;解析了亚高山区域森林采伐和恢复过程对流域水文和水资源的调控机制,实现了碳氮循环过程的耦合模拟,提出了亚高山区域水碳平衡分配的植被配置模式;国际森林问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境外林产品贸易与投资等重点领域研究实现了新突破,为林业对外合作、国际履约和国际贸易谈判提供了重要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林业科技创新离不开良好的基础平台、长期的数据积累和完善的管理机制。5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各类林业科技条件平台和布局,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强化激励机制,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极大地激发了林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建立了林业行业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填补了林业行业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域的空白,木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科技部评估为A类,生物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2个进入科技部试点联盟,5个进入重点培育联盟,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新建生态定位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产品质检中心、林业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等部门科技平台238个;组建了一批国家、行业和地方科技创新团队,其中新增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人、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3人、长江学者2人,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建立林业知识产权试点75家,引进专家173人,组织出国境培训44项,培训874人次,国际合作交流日益广泛。从基础科学的突破到高端技术的研发,从科学成果的转化到创新创业的兴起,我国林业科技的整体能力持续提升。
当前,林业科技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林业科技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齐头并进,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让科技的阳光洒满希望的山林。
本文来源:yy易游体育,易游体育app官方下载,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苹果版,mile·米乐m6-www.maimaka.com